电话
0593-42660434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设:BC1046年(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宽大地域和人民划分授予王族、元勋和古代帝王的子女,让他们建设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设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太过封制,增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2)宗法制 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根据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焦点是明日宗子继续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明日宗子世代继续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隶属职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也由明日宗子继续。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医生,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职位也由明日宗子继续。
从卿医生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医生-士"的宗法品级。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和政权的联合 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1)天子制度 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 三公的职权规模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 丞相:资助天子处置惩罚全国政事;②太尉:卖力全国军务;③御史医生: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天子诏令,并卖力监察百官。(3)郡县制 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设: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取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主座都有天子任免。郡县制建设的影响:郡县制的建设,是中央集权制形成历程中的重要环节。(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生长★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 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2)唐朝三省六部制 掌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规模、事情流程中书省(卖力决议、草拟诏令)--门下省(卖力审批诏令)--尚书省(卖力执行),最高主座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3)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体现为中央集权的不停增强,中央不停增强对对方的控制和治理,国家的权利不停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增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破除了,君主专制生长的生长到一个新的阶段。(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生长到巅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增强对中国社会生长的影响。君主专制的增强一定水平上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生长,但从却故障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考点5、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①基础原因是: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的大门;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③引火线:虎门销烟。
(2)禁烟运动的热潮是林则徐在广东的虎门销烟,以此为捏词,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占了香港岛(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牺牲(4)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划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④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5)影响: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公共的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③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国今后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考点6、 第二次鸦片战争(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其发生的基础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经由:①1856年英国和法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857年组成英法联军。②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
(军长可以公然陪)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④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3)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水平加深了。
★考点7、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1)配景:①19世纪末,经由明治维新的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②1894年朝鲜发作了东学党起义;③清政府寄希望列强调停,消极备战。(2)经由:①1894年丰岛海战标志着发作;②李鸿章一味避战求和致使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中均告失败。③平壤战役中回族将领左名贵壮烈牺牲;④黄海大战中邓世昌牺牲,黄海大战役后,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⑤辽东战役中,日本在旅顺对当地的宁静住民实行野蛮的大屠杀。⑥1895年的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淹没。
(3)效果:签订《马关条约》,划定(一厂二两三岛四口岸)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隶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物运销中海内地免收内地税。(4)影响:《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朋分中国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水平大大加深。
★考点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1)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勇气,破坏了帝国主义朋分中国的计划,极重攻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2)1900年6月初,八国组成侵略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考点9、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1937年12月,南京陷落,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武士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市民举行了杀戮,30万人被杀害。
★考点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设(1)建设的原因: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建设的历程:①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揭晓《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反抗暴力。
②八一三事变后凭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9月,国民党宣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互助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设。
(3)建设的意义:使抗日战争生长成为有社会各阶级爱国人士和外洋侨胞配合到场的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的基础保证。★考点11、正面战场的抗战正面战场主要战役:凇沪会战、太原会战与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与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考点12、敌后战场的抗战(1)洛川集会: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制定了发动全民族一切气力,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门路。
(2)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首府为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凭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3)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举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极重地攻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考点13、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职位(1)1945 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书,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2)原因: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基础原因)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3)意义:①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阻挡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②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基了坚实的基础。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庞大孝敬,中国的国际职位获得提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14、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1853年。★考点1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破除封建田主阶级所有制。凭据"凡天下田,天下同耕"和"无处不匀称"的原则,岂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凭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划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的产物分配原则。他们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设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匀称,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破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平均分配土地的措施,不切合实际,《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2)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举行经济、政治和文化革新。
这是先进的中国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革新方案,集中反映了其时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门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以及其时处于战争情况,《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施行。
★考点16、中国同盟会的建立(1)三个团体:兴中会、华兴会、规复会。(2)时间、所在:1905年日本东京。(3)建设者:孙中山。(4)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考点17、武昌起义(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到场气力: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3)影响:建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考点18、中华民国南京暂时政府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元旦在南京建立。
以中华民国纪年,民国元年为1912年,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担任暂时大总统★考点19、《中华民国暂时约法》(1)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暂时约法》。(2)主要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聚会会议等权利。②约法根据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3)性质:《中华民国暂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4)意义:具有反封建的努力意义。★考点20、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竣事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极重攻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③辛亥革命建设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看法逐渐深入人心。
★考点21、五四运动(1)引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遭无理拒绝。(2)历程:①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民贼"。②1919.6初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3)开端结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撤职亲日卖民贼的职务,中外洋交接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性质意义: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运气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考点22、中共的"一大"和"二大"(1)中国共产党"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A主要内容:①大会划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设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异,实现共产主义。②集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向导工人运动。B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降生。
(2)中国共产党"二大" 制定民主革命纲要①时间: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②主要内容:党的最高纲要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要即民主革命纲要是打垮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③意义: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要。★考点23、国民大革命(1)国民革运气动的兴起:1924年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互助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设,国民革运气动由此兴起。
(2)国民革运气动的热潮: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头,占领南京、上海。
(3)国民革运气动的失败及原因: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划分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失败。②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右派叛逆革命;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犯了右倾时机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向导权。③国民革运气动的意义:国民革运气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极重攻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考点24、南昌起义①时间及向导者: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②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考点25、井冈山革命凭据地的建设和建设①1927年秋,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域,建立井冈山革命凭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盘据"的星星之火。在革命凭据地,中国共产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破除封建聚敛制度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使宽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的保障。
为了守卫胜利果实,他们努力参军作战,努力生长生产。②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考点26、红军长征(1)长征原因: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门路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长征历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竣事。(3)长征意义:①红军长征破坏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抹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考点27、遵义集会(1)召开:1935.1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集会。(2)意义:①集会竣事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焦点的党中央的正确向导。
②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明白决自己的门路、目标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置惩罚了党内恒久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考点28、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抨击序幕。★考点29、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扑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考点30、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时间所在: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2)内容:党的事情必须由乡村转移到都会,以恢复和生长生产为一切事情的中心。陈诉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重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考点3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竣事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今后站立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竣事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设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基础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生长偏向。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气力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宁静气力。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试3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集会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当选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集会配合纲要》具有暂时宪法的性质。
集会决议改北平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举行曲》为国歌,接纳公元纪年。(2)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考点33、开国初民主政治建设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基础政治制度,集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生长奠基开端基础。②共产党向导的多党互助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集会,开端建设了共产党向导的多党互助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视;1956年社会主义革新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恒久共存,相互监视"的目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向导的多党互助和政治协商制度生长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恒久共存,相互监视,坦怀相待,荣辱与共"的目标,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配合生长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配合建设社会主义最恰当的制度。
★考点34、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目标,今后为刘少奇案平反;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增强和扩大下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设村民民主自制制度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更明确划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④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到达新的高度,成为中王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考点3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揭晓《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宁静统一的呼吁。②20世纪80年月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集会通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获得乐成的运用。③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见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他举行了谈判。
④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团结声明。1987年中葡两国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团结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⑤台湾建立海基会、祖国大陆建立海协会。双方告竣了"九二共识"。
⑥1995年头,江泽民就现阶段进一步生长两岸关系,推进宁静历程提出八项主张。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点36、新中国建设初期①推行独立自主的宁静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罗"重新努力别辟门户","扫除洁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②新中国建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设了外交关系,迎来了第一次建交热潮。最早同中国建交的是苏联。③新中国建设初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中苏建交和毛泽东、周恩来会见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相助条约》。
④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宁静共处五项原则。宁静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外洋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外洋交新局势奠基了基础,成为处置惩罚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⑤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集会,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职位到场的重要集会。⑥1955年,亚非首脑在印尼的万隆集会。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到场的集会,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目标,再次论述宁静共处五项原则。★考点37、20世纪70年月中国的外交成就①1971年10月,团结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团结国的一切正当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尤物民友好来往的大门。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团结公报》。
1978年,中美两国揭晓了《中美建交公报》,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惟一正当政府,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设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今后走向正常化。中美建交后,1979年春邓小平副总理会见美国,这是中国向导人第一次访美。
③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双方签订了建设外交关系的团结声明。1978年,中日双方缔结《中日宁静友好条约》。★考试38、革新开发以来我国的外交运动①29世纪80年月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详细体现为不结盟政策。
②中法两国建设了全面同伴关系;1998年,亚欧集会"中国--欧盟"向导人会晤,就建设面向21世纪的恒久稳定的建设性同伴关系告竣共识。③2001年由中国向导建立的"上海互助组织",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宁静、以互利求互助的新型区域互助组织的降生。
这是新中外洋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结果。2001年,由中国提倡签署了《攻击恐怖主义、破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条约》,为团结攻击着三股势力奠基了执法基础。2003年,举行了首次团结反恐军事演习。
六、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考点39、古希腊的民主政治①希腊地理情况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这是古希腊民主政治发生的深刻的配景。②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集会处置惩罚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从男性公民中选举发生,十将军委员会统帅军队,到场政治。十将军在公民大会上通过举手的方式选出,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③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生长的重要意义。★考点40、罗马法(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①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执法。它包罗元老院法律、元首下令、大法官通告,及一些具有执法效力的习惯法。
②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规模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它主要调整产业关系,划定仆从制和私有产业权神圣不行侵犯。③罗马法的焦点之一是认可产业神圣不行侵犯。可以购置仆从,掩护除仆从以外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执法眼前人人平等。
(2)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②罗马法为天子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执法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它维护仆从制度,掩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③罗马法内容富厚,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执法体系。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力完备的执法体系。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对近代西欧资产阶级发生了重要影响。
七、西欧资产阶级代议制简直立与生长★考点41、英国君主立宪制简直立(1)《权利法案》①时间:1689年。②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执法;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预干与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执法法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③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世纪前期,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①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职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②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卖力。
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议者和向导者。★考点42、美国共和制联邦政体简直立(1)1787年宪法A主要内容:①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增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
B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C作用: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力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制止了绝对权力的泛起,一定水平上掩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③宪法一定水平和谐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恒久稳定和生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D局限性:没有破除南方的仆从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2)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在中央权力增强的同时,各州还保持了一定水平的自治职位,拥有一些州权。
这既制止了中央集权的毛病,又可以发挥地方的努力性和缔造性,恰到利益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考点43、法国共和制和德君主立宪制简直立(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①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
总统任职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遣散众议院。②议会接纳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发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执法,内阁要对参议院卖力。
(2)评价:法国共和政体简直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生长时期的一定效果,而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考点4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年)(1)内容: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划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天子",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仕宦、创制执法、统率军队、决议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宰相只对天子卖力。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门组成。
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帝国议会由普选发生,但作用很小。(2)评价:宪法的颁布,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十分迅速的生长。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不彻底、不完善。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考点45、《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降生①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揭晓,展现了资产阶级的死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行制止的客观纪律,阐明晰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共产党宣言》最后招呼:"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②《共产党宣言》的揭晓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降生。
★考点46、马克思主义发生的条件和重大意义(1)马克思主义发生的历史条件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长的同时也袒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②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③理论条件:19世纪三大优秀理论结果--英法梦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④实践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2)意义:马克思主义的降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今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形成了不行抗拒的历史潮水。
★考点47、巴黎公社运动(1)巴黎公社的建立3月18日革命乐成,3月28日,在市政厅广场举行巴黎公社建立大会。(2)革命措施:公社破除了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发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执行、军事、公安、司法、财政、教育等十个委员会,行使政府所属各部门的权力。
公社委员和事情人员都由选举发生。(3)巴黎公社的履历教训巴黎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向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可供借鉴的履历。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式的多极化趋势★考点48、雅尔塔体制①内容:讨论竣事战争、处置惩罚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宁静等问题,实质是美苏划分自己的势力规模②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的体系,奠基了战后世界南北极格式的框架★考点49、美国"冷战"政策(1)寄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接纳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2)实质:"停止"共产主义,停止苏联(3)措施: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条约组织。
★考点50、苏联反抗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①经济上:1949年,建立经济相助委员会;②军事上:1955年,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签署《友好互助相助条约》,同年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影响:欧洲泛起了北约和华约两雄师事政治团体坚持的局势,标志着南北极格式的形成。★考点51、"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①德国破裂:1949年德国破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②朝鲜半岛破裂:1948年破裂为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7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弹基地,最后,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讲明其时美国占据优势。
★考点52、走向团结的欧洲(1)配景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职位,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为保障自身的宁静与生长。(2)历程①1950年,法外洋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实现团结的"舒曼计划"。②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了决议建设欧洲煤钢配合体的《巴黎条约》。
③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订了《欧洲经济配合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配合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配合体和欧洲原子能配合体正式建立。④1967年,欧洲煤钢配合体、欧洲经济配合体和欧洲原子能配合体合并,欧洲配合体建立。
(3)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气力对比发生变化★考点53、迅速崛起的日本(1)经济恢复(1945年-1955年)原因: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伍因素、美国培植、朝鲜战争提供的契机。(2)高速生长(1956年-1973年)①原因: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生长战略、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生长外向型经济②体现:1955年,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大要完成。
1956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生长时期。到20世纪80年月,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钻营政治大国:20世纪80年月提出"政治大国"目的★考点54、不结盟运动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谈判,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②正式形成: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友邦家和政府首脑集会斗争目的:推行非团体、不结盟的政策。③1973年第四次首脑集会,将正式建设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要。
④20世纪七八十年月,把阻挡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从建立之日起就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⑤历史意义: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致力于建设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考点55、东欧剧变(1)寄义:东欧各国执政党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基础性变化(2)体现:①波兰剧变:发生于1989年,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②德国统一: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3)剧变原因①历史泉源:照搬苏联模式,恒久受制于苏联②内部原因:经济生长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忽视民主与法制,脱离群众,导致政治危机③外部原因:苏联的戈尔巴乔夫革新思想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宁静演变"等政策的推行★考点56、苏联解体(1)原因①基础原因:戈尔巴乔夫革新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偏向。②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宁静演变"战略(2)历程①戈尔巴乔夫革新以人道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导致政局动荡,民族分散运动愈演愈烈;②宣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同盟条约》把苏联酿成一个松散的邦联;③"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海内政治气力的对比,苏共和俄共被停止运动,苏共被倾轧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基础变化;④俄罗斯等在1991年底年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独联体,苏联解体(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南北极格式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增强。★ 考点57、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及其影响(1)特点:出现"一超多强"的局势,多极化趋势生长(2)多个气力中心的存在和生长:①美国: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②欧共体:1993年欧盟建立,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③日本:加速钻营政治大国的程序;④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武器,经济形势好转;⑤中国:国际职位与影响日渐提高。声明:综合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泉源:高考历史。
本文来源:ror体育app下载-www.yhjdah.com